MC美嘉影视TV MC美嘉影视TV

“真实是对缉毒民警的最大尊重!”《扫毒风暴》豆瓣评分8.0分,导演五百揭秘创作幕后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7-25    浏览次数:90

构建了三层生活土壤

“1995年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华之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第一次了解到真正的禁毒斗争有多残酷,真正的毒品形势有多可怕,以及国家禁毒的决心有多坚定。”从那时起创作的火苗就在五百心中点燃。在他看来,时代在变,毒品种类在变化,禁毒形势也有着新挑战,但国家禁毒的决心从未动摇。作为文艺工作者,如何用镜头记录这场跨越时代的持久战,如何让观众在剧集里既看到斗争的严酷,又感受到时代的温度,成了他必须回答的命题。

“生活图景是作品最扎实的基础和土壤。”五百坚信,脱离现实的创作如同无源之水,唯有深扎生活,才能让故事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基于这一理念,《扫毒风暴》构建了三层生活土壤,它们相互映照、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千禧年的禁毒历程。

第一个层次展现的是公安干警的生活。五百表示:“除了主角林强峰,我们还塑造了黎安、杨威、王辉等不同岗位的警察形象。”他特别提到派出所所长王辉这一角色的意义:“从民警到刑警再到缉毒警,他的生活变化史就是禁毒斗争的时代变化史。”在五百眼中,警察群体的风貌是多元的,“我相信,只有尽可能全景式地呈现警察的各个风貌,才有可能塑造出一群让观众感怀感动的英雄人物。”


与之相对的,是贩毒分子的群像。“塑造卢少骅及其家庭,不是美化,而是棒喝。”五百的态度鲜明而坚定。剧中不仅刻画了卢少骅的堕落轨迹,更延伸至其哥哥嫂子的生活、侄儿的宿命,以及罗炳章等反派的家庭离散。“让观众跟着他们‘恶’的冒险,看他们如何从普通人一步步走上邪路,最终六亲不认、坠入深渊。”在他看来,这种“人性裂变”的呈现,是对罪恶最有力的控诉。“贩毒是与恶魔签订契约,我们要做的,就是撕开这份契约的狰狞面目,让观众看清违法犯罪的终极代价。”

而穿梭于叙事缝隙中的百姓生活,则是这部剧集不可或缺的“时代切片”。为寻刺激误入歧途的大学生,为延长艺术生命铤而走险的演艺明星,利欲熏心最终落得妻离子散者,以及淡泊明志安享岁月静好者……“这些人物是时代的切片,记录着浪潮中消逝的人与事。”老百姓的生活绝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板,它本身就是一面映照时代最真实现状的镜子。“有好有坏,有是有非,才是警钟最真实的声音。”


还原禁毒斗争的严酷性

在创作原则上,五百认为:“真实是对缉毒民警的最大尊重,也是对犯罪的最狠打击。”他坚持在剧中还原禁毒斗争的严酷性。他表示:“众所周知,缉毒工作危险、严峻、残酷。而身处一线的公安干警更是时时刻刻都冒着生死风险来打击犯罪分子。缉毒警察暗夜潜行,是真正的无名英雄。真实地处理禁毒日常,是对缉毒民警的尊重,也是对制贩毒分子的打击。不怕牺牲、不惧艰难的决心,勇闯虎穴、甘洒热血的勇气,就是击穿犯罪分子最大的炮弹。禁毒工作的残酷恰恰彰显了公安干警血肉之躯的价值。在剧中,以林强峰为首的缉毒民警正是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求被人记住,只求战斗到最后一刻,只求能在烈士墙上和逝去的战友们团聚。在《扫毒风暴》这部电视剧的艺术创作中,我们虚构了他们的名字,虚构了他们的人生,但没有虚构他们的精神。”


写实地呈现时代的烙印,在无常的命运中点题人生的价值,是五百和团队的另一重要创作准则。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沿海发展与内陆闭塞交织,经济腾飞与价值裂变并存,毒品也从海洛因向新型冰毒演化。五百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转型期的特质,通过角色命运展现社会肌理。“镇长的权力寻租,警务人员的底线失守,曲艺艺术家的晚节不保,这些角色不是孤立的,而是时代病灶的显现。”他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让观众思考:在时代洪流中,人该如何抵御诱惑?“剧中面对毒品的选择,就是现实中面对欲望的隐喻。命运的分崩离析往往在一念之间,这正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题。”五百如是说。


对于五百而言,《扫毒风暴》不仅是一部禁毒题材剧集,更是一首献给时代与英雄的赞歌。它讴歌缉毒干警的奉献,也记录时代的阵痛;它警示罪恶的代价,也传递坚守的价值。作为创作过《扫黑风暴》《心理罪》等作品的导演,五百始终在商业与艺术、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一部好作品,必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他希望《扫毒风暴》能让观众 “看得愉悦,看得感动,有所思,有所得”。


THE END

友情链接模块

本地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