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西港的街头,硝烟与罪恶交织。阿胜瞪大着眼倒在血泊中,树枝尖锐地扎入胸膛,一道身影误入现场,他举起手机报警,却又鬼使神差地藏起了偶然发现的毒品……
这是电视剧《扫毒风暴》的开头,血肉横飞的震颤之下,撕开的是一个缉毒战场的惊险交锋。自豆瓣开分以来,《扫毒风暴》从7.9稳步上升,目前已突破8.0大关。而于前几日收官的《以法之名》,在市场热度表现上同样可观,优酷站内峰值达10000+。
从探讨法条灰度的《正当防卫》,到自查自纠、刀刃向内的《以法之名》,再到如今热播的《扫毒风暴》,刑侦剧的叙事边界不断拓宽,与警匪、公安、涉案、反腐、犯罪等多种类型交叉覆盖,并有向细分方向纵深的趋向,譬如《正当防卫》对“第二十条”的深度思考,《无尽的尽头》对未检题材的大胆开拓……
尽管类型创新脚步不止,但从总体上看,刑侦剧在打开市场热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种种阻力。一方面,受困于“案件侦破—正邪对抗”的传统框架,大批量同类型剧集陷入“形式复制”窠臼,消耗着题材吸引力;另一方面,艺术创作与大众接受度的尺度难以把握,故事结局与市场预期产生错位,引起口碑反噬。
如何优化和提升刑侦剧的破圈路径,跨越类型剧生命周期的必然阵痛,借近期上新的《扫毒风暴》和《以法之名》,我们或许能找到关于未来剧集创作的有益启发。
突破与纵深
从单一追踪到系统解剖
“你认为,乔振兴和李人俊分别是怎样的人?”当好友意外丧命,背负上疑点重重的罪名,还接二连三地曝出其自我揭发贪污的视频,在家中搜出300万赃款……一边是努力粉饰的安宁,一边是向上翻案的重重阻力,你当如何抉择?
和大多数刑侦剧相比,《以法之名》的案情并不复杂,主要围绕万海涉黑、张文菁当庭喊冤、乔振兴意外身亡三个环环相扣的案件展开。与此同时,剧集以洪亮、李人骏、乔振兴之间的同学情,牵出“情与法”的千古难题,使得案件向深处探查的动机并非一种结构性指令,而是基于旧友情感、理想信念和正义真相的自驱式解剖。
案中套案,镜像人生。三个关键人物,辐射出一张人情大网,体制内数十个人物的群像大戏盘根错节、悉数登场。在这幅东平市政法系统的人物群像中,每个人物不管职位高低,各有人情关系网软肋,有在其位谋其职的政绩考量,亦有各方权力阵营的博弈。
身在第十一部的检察官洪亮,表面谨小慎微,实则在原则性问题上寸步不让,在案件进程屡屡碰壁的情况下,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不断显现;同窗李人骏,初登场时野心勃勃、急功近利,却在家族被深度裹挟时直面“程序正义”,迷途知返。更毋论张文菁以身抗恶,乔振兴孤勇殉法,许言午长袖善舞,谢鸿飞步步深陷……
从人性厚描的编排倾向上不难看出,近年刑侦反黑剧的进化,首先可以体现为叙事场域的纵深拓展——即将司法系统的“自我净化”作为核心议题。
《以法之名》开创性地聚焦刀刃向内的监督机制,让指导组的探查视角脱离“上帝全知”,破解由外向内、被黑恶势力腐蚀蔓延的系统精密保护网。这种规则博弈和“狼人杀”群像迷宫的建立,较于更直观的黑社会暴力犯罪和正邪对抗,更具有现实主义的复杂撕扯感。
譬如,反派通过程序漏洞实施腐败,为案件侦破各个环节埋伏下反转和阻力:谢鸿飞在指导组谈话时全程监听证人,利用司法权限阻挠调查;李人骏指派妹夫程子健代理关联案件,以“避嫌制度缺失”为掩护;还有关键证人翻供、尸体被“误烧”、监控录像消失……
正如兰景茗所言:“东平有东平的规矩”。观众随调查组视角受到“合法阻挠”,这种无力感直指隐蔽病灶。当剧集用大量的文戏博弈代替动作场面,刮骨疗毒的隐痛丰富了暴力对抗带来的单一体验,也就完成了类型剧在立意上的深度转向。
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此类叙事往往也隐喻着一个“不爽”的结局。如果说侯亮平和安欣是英雄主义孤胆破局,那么洪亮就是“系统困局中的普通人”——他需要平衡岳父的权柄、同事的疏离、职业信仰的挣扎,最终依赖跨部门协作破局而非个人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以法之名》的结局充满了“未竟之憾”。当刑侦剧结局从爽感闭环走向现实主义留白,观众的情绪如何得到疏解和释放,创作者应怎样把握叙事伦理的平衡?这是《以法之名》结局争议性背后留下的思考。
作者化表达
从二元对立到灰度勘探
再看另一边,《扫毒风暴》的完成度和观感如何?
这部由五百、蔺水净执导,陈育新编剧,段奕宏、秦昊主演的刑侦涉案剧,无论是从故事内容、影像风格还是编排格式,都与同期类型剧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从《红蜘蛛》《征服》《扫黑风暴》到如今的《扫毒风暴》,我们可以看到标志性作者水印下,刑侦剧迭代发展的几大方面。
首先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挖掘更丰富的角色复杂度,通过剧集构建的犯罪生态,实现从“反派魅力”到“灰度空间”的逐层勘测。
回溯过往的刑侦剧故事脉络:《征服》聚焦单线的警匪对抗,追击刘华强的犯罪轨迹;《红蜘蛛》以每2-3集一个女性犯罪案件的单元剧模式独立成篇,案件取材真实但缺乏主线串联;《扫黑风暴》增加了双线叙事,但仍以“正邪对立”为核心……一直到《扫毒风暴》,一个力求圆融的构建逻辑,从开头就清晰锚定。
从一场婚礼开始,剧集缓缓展开全景式毒品犯罪图谱。主角卢少骅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人群之中,俨然一副可靠老实人形象。但随着兄长被捕、债务附身、账户冻结等一系列意外的发生,蝴蝶效应渐次展开,一个破产商人开始滑向堕落毒枭。
对于以强情节为主的刑侦剧而言,《扫毒风暴》在前几集对细节的铺陈是相对完整的。它并不急于对主线进行推进,而是在有限篇幅中尽可能多地进行信息释放。
其中,缉毒警、毒枭、乡镇官员、境外势力、本土黑帮,五条关系网络,覆盖制毒原料流通、官商勾结、家庭连带伤害等全链条,在传统“警匪对决”单线叙事上有所突破,也为后面的张力情节做下铺垫。
与此同时,在影像风格上,定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扫毒风暴》,无疑将浓郁的复古气息体现到了极致。
摇晃的手持镜头,搭配蓝绿复古滤镜,勾勒出新旧猛烈碰撞时代下,汹涌翻滚的野心、泡沫、惶惑和机遇。果真是走投无路方才堕落吗?其实剧集早在开头就有暗示,答案就在被卢少骅鬼使神差藏起来的一小袋毒品中。在晃动的构图中,创伤和混乱开始显形。
这是与《以法之名》相反的镜头表达。不必再去捕捉言语交锋中的“弦外之音”,《扫毒风暴》选择了一种更直接的景观塑造。树枝穿胸、鱼缸碎尸、化学溶尸……一系列仪式化的杀戮场景,为观众带来了极致的视觉冲击。包括在人物形象上,宛北杀手桑帛凭借健美体格与冷峻气质,也颠覆了传统的“蛇蝎美人”形象。
目前,《扫毒风暴》的故事已进入后半程,从市场反馈上看,观众之于作者化风格表达表现出轻微分化的态势。
一方面,多线交织和时间线转换,虽然能够保证叙事完整性,却需要观众高频记忆人物关系,过载信息或成为阻碍观众进场的观剧门槛;另一方面,大量手持镜头的运用,也让眩晕感成为争议点之一。结局如何书写,一切还未见分晓。
如何优化破圈路径?
严谨性、穿透力、舒适度
事实上,刑侦剧一直是内容市场的刚需。
截至目前,今年长视频平台已上新数十部刑侦大剧,谍战、警匪、国安、悬案、打黑四面开花,但在热度上都增长缓慢。除了受长剧市场大盘影响以外,与类型剧的发展周期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刑侦剧在早年探索时期,曾先后因为尺度、价值观、真实性和犯罪手段披露等原因进行整改,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们对影像表达的边界和尺度不断探索,也升级着对观众审美偏好的判断。
具体来看,过于纪实性的血腥暴力场景减少,对罪犯心理动机的挖掘和呈现增多;虚构、神化的主角形象减少,取材于真实社会事件、与现实生活紧密互文的内容增多;宽泛、笼统的议题讨论减少,立体、分化的领域描摹增多。
尤其在《扫黑风暴》《狂飙》等爆剧不断巩固大众心智后,社会派悬疑和迷人的反派角色塑造走向热门,但刑侦剧的落点绝不仅限于模仿。在待播的类型剧中我们能看到,有更多的议题正在被开发,去不断扩宽类型承载的可能性。
譬如,由迪丽热巴、金世佳主演的《利剑玫瑰》将聚焦真实打拐案件,已定档7月28日上线爱、腾双平台;《海边的秘密》由周冬雨、彭冠英主演,将围绕双生迷局、法医刑侦、人性救赎几大关键词展开,已加入爱奇艺大片片单;而段奕宏、窦骁加盟的《超感迷宫》则结合了刑侦心理学元素,处于待播行列……
无论面临肯定还是争议,《以法之名》和《扫毒风暴》被激烈讨论的背后,都坚定反映了“刑侦剧拥有庞大受众群”的基本事实。但这些喧哗声同时也证明,刑侦剧的下一站,需在人性深度与大众情绪间寻找新支点。唯有将破案逻辑的严谨性、社会议题的穿透力、视听语言的舒适度统一于类型框架中,方能从“小众精品”真正迈向“全民爆款”。
我们始终相信刑侦剧打破圈层壁垒的爆款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