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美嘉影视TV MC美嘉影视TV

《兰若寺》的尴尬:六重绮梦难织聊斋宇宙?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7-23    浏览次数:94

近期,由文学经典《聊斋志异》改编的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正在热映,作为追光继《长安三万里》之后新文化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该影片备受大众关注。

截至目前,该影片累计票房1.51亿,豆瓣评分6.6分,观众对该影片的评价较为两极分化。作为经典的志怪文学作品,《聊斋志异》颇受影视改编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从1923年首部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电影《孝妇羹》诞生起,至今已有七十多个版本的相关影视改编作品问世。正在热映的《聊斋:兰若寺》的尴尬处境,集中体现了聊斋故事在新时代下改编的看点和难点。


志怪元素的展现:用新技术赋能聊斋奇幻世界

《聊斋志异》原著中大量光怪陆离、奇诡瑰丽的志怪元素,成为聊斋系列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专属看点。

1987年,由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倩女幽魂》成为《聊斋志异》中《聂小倩》故事改编的经典范本,其中兰若寺阴森诡异的恐怖氛围,聂小倩鬼魅飘忽的出场,黑山老妖强大恐怖的法力,以及各类精彩特效、音效和场景布置所营造出的鬼怪世界,至今还让许多人印象深刻。《画皮2》中女妖剥皮取心的奇幻情节,也成为大众难以磨灭的记忆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当下观众对《聊斋》改编作品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聊斋:兰若寺》选取的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早在1981年,就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成了木偶动画片,珠玉在前,《聊斋:兰若寺》在改编时,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毛毡童话”,首次将毛毡风格搬上国产动画的大荧幕,细腻柔软富有童真妙趣的毛毡质感,给这个经典的志怪故事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为了贴合六个单元的故事背景,《聊斋:兰若寺》选择了六种不一样的美学风格,《莲花公主》的童趣王国风,《聂小倩》的民国奇幻风,《画皮》的宋画留白风,《鲁公女》的幽冥奇观风,《井下奇观》的水墨丹青风都各具特色。《聊斋:兰若寺》用六个故事,六种风格,编织了六种不一样的志怪绮梦。这种处理在部分观众看来,是值得赞赏的多元化尝试,但在另一些观众眼中,则造成了作品的断裂感。

提高关联性,避免破碎化

构建连贯的聊斋影视宇宙


大众所熟知的《倩女幽魂》《画皮》等作品,均是选取《聊斋志异》中的单个故事改编为电影。单个故事的改编因为故事相对独立完整,故而在剧情的连贯性和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相对容易,能够较好地集中展现故事的核心情节与人物情感,不容易出现叙述上的问题。

但《聊斋志异》本质上是由多个短篇小说组合而成的文言小说集,每个故事之间缺乏较为密切的关联性。这就导致当创作者试图进行多个故事的单元式的改编创作时,很容易出现故事的碎片化问题。

《聊斋志异》的单元式改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串联方式。2007年唐人出品的《聊斋奇女子》用四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奇女子展开叙事,2016年出品的《青丘狐传说》,又以中国志怪小说中的经典代表——“狐”来进行单元间的串联,整体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减少了单元之间的割裂感。


以往《聊斋》的单元化改编一般都选择电视剧的形式,用充足的剧集体量来支撑单元化的进行。但《聊斋:兰若寺》大胆地用电影来呈现不同的单元故事。

影片试图通过塑造《聊斋志异》的原著作者蒲松龄这一角色来串联多个故事,在开头部分便讲述了书生蒲松龄夜宿兰若寺,被蛤蟆精和乌龟精抓到了古井底,做两只精怪讲故事比赛的裁判,并且试图用影片中蒲松龄对故事的评价,来呈现出原著中“异史氏曰”。


创作团队的这个想法固然非常好,但在实际呈现中,对蒲松龄的刻画相对薄弱,他更像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人,在影片中一直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并没有成为一个足够有血有肉、能够贯穿全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核心角色。

在故事的选取上,《聊斋:兰若寺》的前两个故事《崂山道士》和《莲花公主》整体相对活泼简单,更适合低龄观众,对于成年观众来说稍显无趣,而《画皮》这类具有恐怖感和隐喻性的故事,又较难被低龄孩童理解。


创作者的初衷应该是希望扩大受众群体,但实际呈现的效果是面向受众的不明确,影片单元之间产生割裂感和碎片化,导致部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难以保持持续的兴趣与投入,成为拉低影片整体评分的原因之一。


《聊斋志异》由短篇小说组成的这一特点,就注定创作者在进行单元化改编时,需要在设计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投入更多的心血,从人物身份、人物关系、主题表达、世界观设定等方面入手,增强故事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构建一个更加统一连贯、有记忆特征的聊斋影视宇宙。

适合现代价值观:去芜存菁的思想蜕变

以志怪寓人世,也是《聊斋志异》能够经典永传的关键。《聊斋》改编作品如果光有志怪的空壳,没有现世的警示的话,也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可。

《聊斋志异》原著中蕴含着许多先进思想,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腐败现实的揭露、对男女自由美好爱情的歌颂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原著中也存在一些时代糟粕,如“二女侍一夫”的模式,明显与男女平等、爱情忠贞等现代价值观相悖。所以,在《聊斋志异》影视改编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着重改编是十分必要的。

2008年的《画皮》和2012年的《画皮2》在上映当年都取得了不小的轰动。两部影片均以“皮相”为切入口,从人与妖的身份对立、外在皮相与内在真心,爱情的自私占有与忘我牺牲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在当时让“画皮”这个古老故事展现出了具有思想深度的现实共鸣。


但如果把这两部影片放到现在上映,可能无法取得当时的成就。当下观众对王生、霍心这一类男主人设,多角恋、二女争一男的情节设定几乎无法容忍。基于当下的社会思潮,《聊斋:兰若寺》对《画皮》故事展开了全新演绎,呈现出了一个完全没有“雌竞”的《画皮》。

《聊斋:兰若寺》展现了画皮妖无依无靠的处境以及社会对她的规训,故而画皮妖至死也要抓住那张人皮。王生的妻子陈氏对画皮妖没有怨怼,而是在恻隐之中对自己的“贤妻”身份展开了反思。


在《聊斋志异》原著中,异史氏认为王生因好色被画皮妖开膛破肚,妻子陈氏为此接受乞丐的折辱,是天道对王生的报应。这种情节将妻子视作了丈夫的附属品,女性失去了自我的主体性,体现了原著思想落后性的一面。但在《聊斋:兰若寺》的演绎中,陈氏虽然依旧忍受了乞丐的折辱,选择救活王生,但在王生复活表示虚伪忏悔时,陈氏丢下了一句“恶心”,表达了对王生不忠的厌恶。#一句恶心爽了我两个多小时#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反映了现代女性对自我主体性的追寻,对两性关系中的背叛绝不原谅的态度,体现了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画皮》的改编广受好评,许多观众都表示愿意冲着《画皮》这个单元故事二刷《聊斋:兰若寺》。


《聊斋:兰若寺》中《画皮》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对聊斋故事进行现代化处理时,要在理解原著内核的基础上,去芜存菁地将传统故事与现代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才能让古老的聊斋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聊斋志异》作为志怪经典的独特魅力历久弥新。然而,经过多年的影视改编,像《聂小倩》《画皮》《辛十四娘》等经典故事都已有深入人心的改编版本,在改编上难免遇到瓶颈。《聊斋:兰若寺》将《聂小倩》故事设定为民国背景的大胆创新,部分观众就表示出了不理解与抗拒。对于“人鬼情未了”“人妖殊途恋”等传统叙事模式,观众也早已感到疲惫。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特效技术上不断创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如何在内容选取上另辟蹊径,挖掘原著中那些尚未被充分改编的精彩故事;如何采取新的叙述模式,提高单元关联性,避免故事碎片化,构建更加宏阔的聊斋宇宙;如何在思想深度上进一步提升,让聊斋故事更好地契合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对改编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目前,由沙维琪指导的《聊斋》备受关注,观众们期待着这部作品能够在聊斋故事的改编上带来新的突破与惊喜。我们也衷心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聊斋改编作品涌现,让这些经典的聊斋故事在新时代绽放出不一样的火花,继续在影视的舞台上书写独属于中式志怪的奇幻与浪漫。


THE END

友情链接模块

本地记录
*
*